城中區:以“三個抓”激活鄉村振興的人才動力
城中區:以“三個抓”激活鄉村振興的人才動力?
近年來,城中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通過抓好黨建引領、教育服務、陣地建設等有力措施,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,為“三農”工作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,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。
抓好黨建引領,打造人才振興“紅色引擎”
堅持黨管人才原則,把行政村的“五星級黨組織”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的“紅色引擎”,帶動各類人才在農村大顯身手,形成人往基層走、業在基層創的良好局面。
強化組織保障。城中區委、區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,形成了組織部門指導、全系統協調聯動、社會力量廣泛支持的農業農村人才工作格局,以人才振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。
強化黨員示范作用。充分發揮戴任明、馮軍、陳明強等一批農村黨員的示范作用,帶領當地群眾大力抓好產業致富、風貌改造、鄉村治理、精神文明等鄉村建設重點工作,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。
強化人才支撐。引導外出農民工、退伍軍人、大中專畢業生等人才充實到村“兩委”班子,增強村委會的戰斗力和凝聚力。同時,通過不斷優化鄉村產業發展環境,吸引企業家、鄉賢等回鄉投資興業。
近年來,城中區吸引社會資本投資140多億元建設鄉村的文旅重點項目和農家樂、特色民宿等產業,拉長旅游產業鏈、助推農民增收致富。2021年城中區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154元、全市第一,同比增長9.2%,鄉村振興跑出了“加速度”;所有行政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了10萬元以上,年收入20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明星村2個,村級組織的造血功能和服務功能不斷增強。
????抓好教育服務,按下人才振興“快進鍵”
深入實施科技強農戰略,圍繞增加農民收入的總體目標,根據現代農業發展以及農民培訓的要求,加強農民的教育培訓和服務工作,促進農村發展、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。
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“效果好”。為解決當地農民在生產、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,城中區專門為農村群眾開設了農家樂創辦、特色蔬菜栽培和銷售、農產品質量安全、鄉村旅游骨干培訓等特色培訓班。培訓班通過講堂授課、田間實踐、參觀學習等方式授課,不斷增強農民增收致富的本領和文化素養,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,促進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。2021年,城中區共計開展各類培訓班20多期,培訓鄉村振興人才1130多人次,給村民贈送有機肥100多噸、優質玉米種1000余包、油菜種300余包,受益群眾200余戶。
加強為民服務工作“受歡迎”。成立農業專家服務基層聯絡小組,通過強化基層農技推廣服務、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打通服務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每年組織2次以上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到基層鄉村開展一線服務,為城中區農業產業發展保駕護航。
抓好陣地建設,打造人才振興“加油站”
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,通過抓好各種陣地建設,為人才振興夯實基礎,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,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。
打造人才培育品牌。探索鄉村振興人才校地合作模式,依托高校的人才優勢,在鄉村建設“廣西科技大學鄉村振興研究中心”“柳州市委黨校現場教學點”“鄉賢學院”等教育平臺,著力培養一批培育懂農業、懂技術、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,帶動更多村民就地、就近發展,推進農業現代化、產業化、市場化。
建設益農信息站。在6個行政村建設18個益農信息社,實現與“互聯網+”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對接。村民可以通過信息站了解農產品價格、需求、供給、種植技術等情況,更好的選擇種植農產品類別和面積,加速優化農產品結構,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。
3
?(信息員:農紀明??審核領導:任漓江??聯系電話:2614744)
城中區:以“三個抓”激活鄉村振興的人才動力?
近年來,城中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通過抓好黨建引領、教育服務、陣地建設等有力措施,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,為“三農”工作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,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。
抓好黨建引領,打造人才振興“紅色引擎”
堅持黨管人才原則,把行政村的“五星級黨組織”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的“紅色引擎”,帶動各類人才在農村大顯身手,形成人往基層走、業在基層創的良好局面。
強化組織保障。城中區委、區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,形成了組織部門指導、全系統協調聯動、社會力量廣泛支持的農業農村人才工作格局,以人才振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。
強化黨員示范作用。充分發揮戴任明、馮軍、陳明強等一批農村黨員的示范作用,帶領當地群眾大力抓好產業致富、風貌改造、鄉村治理、精神文明等鄉村建設重點工作,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。
強化人才支撐。引導外出農民工、退伍軍人、大中專畢業生等人才充實到村“兩委”班子,增強村委會的戰斗力和凝聚力。同時,通過不斷優化鄉村產業發展環境,吸引企業家、鄉賢等回鄉投資興業。
近年來,城中區吸引社會資本投資140多億元建設鄉村的文旅重點項目和農家樂、特色民宿等產業,拉長旅游產業鏈、助推農民增收致富。2021年城中區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154元、全市第一,同比增長9.2%,鄉村振興跑出了“加速度”;所有行政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了10萬元以上,年收入20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明星村2個,村級組織的造血功能和服務功能不斷增強。
????抓好教育服務,按下人才振興“快進鍵”
深入實施科技強農戰略,圍繞增加農民收入的總體目標,根據現代農業發展以及農民培訓的要求,加強農民的教育培訓和服務工作,促進農村發展、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。
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“效果好”。為解決當地農民在生產、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,城中區專門為農村群眾開設了農家樂創辦、特色蔬菜栽培和銷售、農產品質量安全、鄉村旅游骨干培訓等特色培訓班。培訓班通過講堂授課、田間實踐、參觀學習等方式授課,不斷增強農民增收致富的本領和文化素養,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,促進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。2021年,城中區共計開展各類培訓班20多期,培訓鄉村振興人才1130多人次,給村民贈送有機肥100多噸、優質玉米種1000余包、油菜種300余包,受益群眾200余戶。
加強為民服務工作“受歡迎”。成立農業專家服務基層聯絡小組,通過強化基層農技推廣服務、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打通服務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每年組織2次以上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到基層鄉村開展一線服務,為城中區農業產業發展保駕護航。
抓好陣地建設,打造人才振興“加油站”
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,通過抓好各種陣地建設,為人才振興夯實基礎,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,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。
打造人才培育品牌。探索鄉村振興人才校地合作模式,依托高校的人才優勢,在鄉村建設“廣西科技大學鄉村振興研究中心”“柳州市委黨校現場教學點”“鄉賢學院”等教育平臺,著力培養一批培育懂農業、懂技術、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,帶動更多村民就地、就近發展,推進農業現代化、產業化、市場化。
建設益農信息站。在6個行政村建設18個益農信息社,實現與“互聯網+”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對接。村民可以通過信息站了解農產品價格、需求、供給、種植技術等情況,更好的選擇種植農產品類別和面積,加速優化農產品結構,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。
3
?(信息員:農紀明??審核領導:任漓江??聯系電話:2614744)